
泰安抗日英雄崔子明传奇(连载二):寒夜举义仅十人聚首 首战肥城却意外折返山东股票配资公司
上回说到韩复榘弃守济南,日寇铁蹄踏破泰安城。在这民族存亡之际,崔子明毅然扛起抗日大旗,誓要在泰西大地点燃抗日的烽火。
1937年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,北风呼啸,鹅毛大雪将夏张镇小学裹上一层银装。崔子明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,焦急地等待着起义队伍的集结。当张北华带着最后几名同志踏雪而来时,崔子明清点人数的手不禁颤抖起来——算上自己,竟只有十名志士,九支长枪和两支短枪在雪地里泛着冷光。刺骨的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,却比不上崔子明心中的寒意。为了这一刻,他曾在深夜里挨家挨户动员乡亲,曾在豪绅门前苦口劝说,曾在冰天雪地中训练队员。如今看着稀疏的队伍,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眼眶发热,却见张北华突然振臂高呼:十人足矣!当年陈胜吴广不过九百人就能撼动暴秦!这番话如星火点燃众人热血,崔子明抹去眼角冰凌,铿锵宣布:泰西抗日自卫团,今日成立!
展开剩余61%起义后的第一个难题竟是栖身之所。十人辗转来到馍馍山村,老友王靖夫闻讯冒雪相迎。这位教书先生二话不说,立即让妻子端出热腾腾的地瓜粥。谁知村长闻风而来,硬是将他们逐出村外。王靖夫急中生智,带着队伍摸黑爬上盘龙山的鹁鸽崖。这处天然石洞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险径,洞内却别有洞天,松柏掩映的岩洞足可容纳二十余人。当夜,张北华带头唱起抗日民谣,粗犷的歌声在石壁间回荡,驱散了冬夜的寒意。
翌日黎明,崔子明独自踏着晨霜来到夏张镇公所。站在戏台上,他声泪俱下地控诉日寇暴行:父老们啊!鬼子正在挨家挨户抓花姑娘,我们的姐妹......话音未落,台下已哭声一片。当天就有三十多名青壮年报名,铁匠扛来了祖传的猎枪,寡妇献出儿子的抚恤金。就在队伍扩充之际,危机却悄然降临。大地主崔华勾结红枪会首领陈学增,扬言要剿灭土匪。崔子明单刀赴会,先是一枪击落飞鸟,又空手接住暗处飞来的匕首,终使对方折服。
1938年1月15日深夜,百余名战士顶着刺骨寒风扑向肥城。他们用门板制成云梯,悄无声息地翻入维持会大院。当手电光束照见床上赤条条的汉奸时,有个家伙刚要摸枪,就被崔子明一枪钉在床板上。此战缴获步枪四十余支,子弹两千发,而更珍贵的是打出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威名。就在凯旋途中,崔子明却突然下令折返。原来他敏锐地意识到,骄兵必败,此刻更需要巩固战果。这支诞生于风雪中的队伍,正在战火中淬炼成钢。
(全文共计986字,在保留原故事脉络基础上,增加了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:如起义夜的暴雪环境、石洞的险峻地形、动员群众时的戏剧性场面、战斗中的战术细节等,使故事情节更丰满立体。)
发布于: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